吃錯了是關鍵的致病因素所謂吃錯了,主要指主食吃錯,即細糧吃得太多,或是主食粗細搭配不合理,這是肥胖、三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哈佛食
所謂“吃錯了“,主要指主食吃錯,即細糧吃得太多,或是主食粗細搭配不合理,這是肥胖、“三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哈佛食物金字塔
圖二是美國農業部2005年發布的“哈佛食物金字塔”。“哈佛食物金字塔”是哈佛、耶魯等幾十所大學歷時10年,耗資1億美元,跟蹤調查近10萬人的飲食結構所得出的重大科研結論。該食物金字塔被美國農業部采納成為國家標準,用來指導大眾膳食結構??拷椎氖澄飸喑?,靠近塔尖的應少吃。
我們重點看看主食。位于塔尖的有精米、精面、土豆、甘味劑,圖中提示要“少食”:塔底部則有全谷類食物,圖中提示要每餐食用。也就是說,哈佛食物金字塔建議我們在主食上要以粗糧為主,但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主食均以細糧為主。
細糧是全谷類的粗糧去掉樂皮剩下的部分,主要成分是淀粉,即糖類。皮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可惜全被拋棄了,因而細糧只是提供了熱量、沒有提供輔助熱量代謝的微量元素。常吃細糧會導致營養不平衡,從而加劇代謝不平衡,最終引發代謝類疾病。
二、國際公認的“克里威二十年法則”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主食改為精制碳水化合物,在20年內,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將會出現;40年內,這些疾病就會擴散??死锿═.L.Cleave)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生,他的二十年法則已在冰島、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印度、日本、墨西哥和其他許多國家一再得到驗證,目前中國也正在驗證這一法則。
很多人誤以為大魚大肉是導致肥胖、“三高”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中老年婦女很少吃大魚大肉,卻依然普遍發胖,患脂肪肝和“三高”的比比皆是。為什么?答案很簡單:細糧吃多了!
三、血糖指數
為什么細糧如此危險?
1981年,多倫大學的詹金斯(David J.Jenkins)博士提出著名的“血糖指數(GI)”概念,震驚了醫學界,從而把人們對碳水化合物的認識帶到了一個全新的理論高度。
1981年以前,人們評判碳水化合物時,一直沿用20世紀初的理論,及簡單碳水化合物和復雜碳水化合物,而血糖指數則更能使人們認清碳水化合物如何在人體中起作用。
2002年5月8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一篇關于血糖指數的311項研究分析綜述,表明醫學界越來越廣泛地接受了血糖指數這一概念。
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營養系主任沃爾特·威力特(Walter C.Willett)教授的研究表明:吃高血糖指數的食品和胰島素水平升高,從而引起高血壓、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過高以及其他一些能誘發心臟病的因素。
血糖指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與50克葡萄糖在一定時間內(一般偉2小時)造成血糖升高的百分比值。它是一個比較而言的數值,反映了食物與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數定位100。如圖三,高血糖指數的食物會造成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帶來猛烈的血糖沖擊,而低血糖指數的食物會緩慢地升高血糖,帶來的是溫和的血糖負擔。
一般而GI≥75為高GI食物,它們進入胃腸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釋放快,葡萄糖進入血液后峰值高;GI<55為低GI食物,它們在胃腸中停留時間長,吸收率低,葡萄糖釋放緩慢,可防治餐后高血糖。
總的來說,越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數越高。大米白面的血糖指數與白糖相當,頓頓吃白糖一樣會猛烈地推高餐后血糖,增加胰臟負荷。因此,并不是白糖吃得多,而是細糧吃得多,造成了如此普遍的糖尿病。
四、碳水化合物上癮
長期攝入高血糖指數的食物會導致“碳水化合物上癮”。飲食調查表明,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有85%以上是高血糖指數的食物,例如早餐經常攝入的大米稀飯、白面饅頭、包子、油條等都是高GI的食物。
如圖所示,攝入一頓“高血糖指數食物”,必然導致餐后“血糖升高過快”,之后胰臟會“過度分泌胰島素”來降血糖,因而導致“低血糖”。低血糖會帶來頭暈、心慌、腿軟、乏力、冒虛汗、眼前發黑等等癥狀。出于本能,人體“大量分泌應急激素”,帶來“極度饑餓”,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高血糖指數食物帶來的極度饑餓感更容易導致暴飲暴食,也就是說,吃錯了更容易導致吃多了。吃多了和吃錯了會共同推動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碳水化合物上癮”,主要表現為饞主食,也就是說,一頓飯不管吃了多少菜,只要沒吃主食就感覺沒吃飽。
餐后過高的血糖會反復刺激胰臟拼命分泌胰島素來降血糖,過度的透支終歸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的大量死亡和人體降糖能力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猛烈的餐后血糖沖擊會產生大量內源性自由基,加速人體衰老,加快代謝障礙的形成,這一點后面還會有具體論述。